Time Limit: 1000MS | Memory Limit: 65536K | |
Total Submissions: 32824 | Accepted: 11098 |
Description
Input
Output
Sample Input
5 51 2 202 3 303 4 204 5 201 5 100
Sample Output
90
Hint
Dijkstra算法
1.定义概览
Dijkstra(迪杰斯特拉)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,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。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,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。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,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,如数据结构,图论,运筹学等等。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边。
问题描述:在无向图 G=(V,E) 中,假设每条边 E[i] 的长度为 w[i],找到由顶点 V0 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。(单源最短路径)
2.算法描述
1)算法思想:设G=(V,E)是一个带权有向图,把图中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,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(用S表示,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,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 , 就将加入到集合S中,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,算法就结束了),第二组为其余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(用U表示),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组的顶点加入S中。在加入的过程中,总保持从源点v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不大于从源点v到U中任何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。此外,每个顶点对应一个距离,S中的顶点的距离就是从v到此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,U中的顶点的距离,是从v到此顶点只包括S中的顶点为中间顶点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。
2)算法步骤:
a.初始时,S只包含源点,即S={v},v的距离为0。U包含除v外的其他顶点,即:U={其余顶点},若v与U中顶点u有边,则<u,v>正常有权值,若u不是v的出边邻接点,则<u,v>权值为∞。
b.从U中选取一个距离v最小的顶点k,把k,加入S中(该选定的距离就是v到k的最短路径长度)。
c.以k为新考虑的中间点,修改U中各顶点的距离;若从源点v到顶点u的距离(经过顶点k)比原来距离(不经过顶点k)短,则修改顶点u的距离值,修改后的距离值的顶点k的距离加上边上的权。
d.重复步骤b和c直到所有顶点都包含在S中。
执行动画过程如下图
![](https://images.cnblogs.com/OutliningIndicators/ContractedBlock.gif)
![](https://images.cnblogs.com/OutliningIndicators/ExpandedBlockStart.gif)
1 #include2 #include 3 #include 4 using namespace std; 5 6 const int INF=99999999; //设为无穷大 7 int maps[1005][1005],v[1005],d[1005]; //v表示是否已经过遍历 d表示从源到点当前最短路 8 int n; 9 10 void Dijkstra(int s,int t)11 {12 int i,j,k,mini;13 for(i=1;i<=n;i++)14 d[i]=INF; //除源点设为0距离外 其他先设为无穷大15 d[s]=0;16 for(i=1;i<=n;i++) //n点循环n次17 { 18 mini=INF;19 k=-1;20 for(j=1;j<=n;j++) //在所有未标记点中 选d值最小的点21 {22 if(!v[j] && d[j] D) //可能有多条路,只记录最短的60 maps[x][y]=D,maps[y][x]=D;61 }62 Dijkstra(1,n);63 }64 return 0;65 } //END Thankyou
spfa
是一种求单源最短路的算法
算法中需要用到的主要变量
int n; //表示n个点,从1到n标号
int s,t; //s为源点,t为终点
int d[N]; //d[i]表示源点s到点i的最短路
int p[N]; //记录路径(或者说记录前驱)
queue <int> q; //一个队列,用STL实现,当然可有手打队列,无所谓
bool vis[N]; //vis[i]=1表示点i在队列中 vis[i]=0表示不在队列中
几乎所有的最短路算法其步骤都可以分为两步
1.初始化
2.松弛操作
初始化: d数组全部赋值为INF(无穷大);p数组全部赋值为s(即源点),或者赋值为-1,表示还没有知道前驱
然后d[s]=0; 表示源点不用求最短路径,或者说最短路就是0。将源点入队;
(另外记住在整个算法中有顶点入队了要记得标记vis数组,有顶点出队了记得消除那个标记)
队列+松弛操作
读取队头顶点u,并将队头顶点u出队(记得消除标记);将与点u相连的所有点v进行松弛操作,如果能更新估计值(即令d[v]变小),那么就更新,另外,如果点v没有在队列中,那么要将点v入队(记得标记),如果已经在队列中了,那么就不用入队
以此循环,直到队空为止就完成了单源最短路的求解
SPFA可以处理负权边
定理: 只要最短路径存在,上述SPFA算法必定能求出最小值。
证明:
每次将点放入队尾,都是经过松弛操作达到的。换言之,每次的优化将会有某个点v的最短路径估计值d[v]变小。所以算法的执行会使d越来越小。由于我们假定图中不存在负权回路,所以每个结点都有最短路径值。因此,算法不会无限执行下去,随着d值的逐渐变小,直到到达最短路径值时,算法结束,这时的最短路径估计值就是对应结点的最短路径值。(证毕)
期望的时间复杂度O(ke), 其中k为所有顶点进队的平均次数,可以证明k一般小于等于2。
判断有无负环:
如果某个点进入队列的次数超过N次则存在负环(SPFA无法处理带负环的图)
![](https://images.cnblogs.com/OutliningIndicators/ContractedBlock.gif)
![](https://images.cnblogs.com/OutliningIndicators/ExpandedBlockStart.gif)
1 int spfa_bfs(int s) 2 { 3 queue q; 4 memset(d,0x3f,sizeof(d)); 5 d[s]=0; 6 memset(c,0,sizeof(c)); 7 memset(vis,0,sizeof(vis)); 8 9 q.push(s); vis[s]=1; c[s]=1;10 //顶点入队vis要做标记,另外要统计顶点的入队次数11 int OK=1;12 while(!q.empty())13 {14 int x;15 x=q.front(); q.pop(); vis[x]=0;16 //队头元素出队,并且消除标记17 for(int k=f[x]; k!=0; k=nnext[k]) //遍历顶点x的邻接表18 {19 int y=v[k];20 if( d[x]+w[k] < d[y])21 {22 d[y]=d[x]+w[k]; //松弛23 if(!vis[y]) //顶点y不在队内24 {25 vis[y]=1; //标记26 c[y]++; //统计次数27 q.push(y); //入队28 if(c[y]>NN) //超过入队次数上限,说明有负环29 return OK=0;30 }31 }32 }33 }34 35 return OK;36 37 }